宏其婦幼醫院 網路掛號

保健衛教 -孕期衛教

子癲前症對孕婦與胎兒的影響
2021-10-20
資料來源:胡中和醫師

前言

子癲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是一種懷孕時的併發症,在台灣約有2-5%的發生率,且其中每200位孕婦,就有1位會發生「早發型子癲前症」。

子癲前症是台灣孕產婦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除了影響胎兒的發育,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孕婦及胎兒生命上的威脅且眾多產科併發症中,對孕婦和胎兒影響最大的就是子癲前症;所幸目前臨床上可以透過篩檢,提早進行風險評估,及早預防子癲前症的發生進而有效降低子癲前症對孕產婦及胎兒的傷害。

認識懷孕時的高血壓

◎慢性高血壓:在懷孕前就已經有高血壓,或者在懷孕20週之前診斷出有高血壓的問題。

◎妊娠高血壓:在懷孕20週之後發現血壓越來越高,但是沒有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通常產後3個月內就會恢復到正常的血壓。

◎子癲前症:在懷孕20週之後發現血壓越來越高,且影響到其他器官的功能,如蛋白尿、腎功能異常、少尿、肺水腫、肝功能異常、血小板過低、溶血性貧血、頭痛、視力模糊。

◎子癲症:除了子癲前症狀外加上痙攣。

妊娠高血壓的定義
*妊娠中的高血壓,是指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
*妊娠後期之血壓比早期收縮壓高30mmHg或舒張壓升高15mmHg。

名詞簡介
1.妊娠毒血症(Toxemia)
這是一個舊的名詞;指在懷孕的過程中發生高血壓且合併蛋白尿或水腫的現象。
2.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PIH)
指因懷孕而引起的高血壓,一般是指妊娠20週後才出現的高血壓。
3.子癲前症(Preeclampsia)
指妊娠20週以後才出現高血壓,同時伴有蛋白尿或水腫的症狀。
4.子癲症(Eclapmia)
指妊娠20週以後,直到產後產褥期間出現高血壓,同時合併痙攣發生。

妊娠高血壓發生的原因
  近幾年來隨著醫學研究進步,發現子癲前症與胎盤功能不良有關,發現胎盤著床過程病變所造成,發生根本的原因來自於胎盤,且在胚胎著床時就已經出現變化。
胚胎著床後,必須依賴滋養層細胞侵入子宮蛻膜細胞的能力,引起與母體進行血液交流的螺旋動脈內的內膜平滑肌層退化,讓子宮螺旋動脈括張,阻力下降,以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的大量血液供應;而子癲前症孕婦的滋養層細胞,則因為某種原因的影響,使侵入母體蛻膜細胞的能力較差,減少產生重組現象,使子宮螺旋動脈內的內膜平滑肌層,在懷孕第8-17週時沒有退化,因而維持高張力現象,阻力提高,因此產生血管內皮受傷、血栓、血小板聚集和胎盤功能降低等一系列反應,供應胎兒的血液及養分的量相對的也大幅減少。
懷孕初期可能因為胎兒的血液供應需求還不大,而沒有影響,但隨著懷孕周數增加,血管的管徑沒有擴增,導致不足以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的大量血液供應,因而容易產生胎兒在子宮內生長遲滯的情形,此時有些孕婦會有保護性的血壓上升來增加血液的供輸給胎兒,這就是子癲前症發生高血壓的現象。

妊娠高血壓發生的症狀
  血壓上升、出現蛋白尿、全身性水腫、噁心、嘔吐、視力模糊。也可能出現血液及凝血因子方面的病變;包括血小板減少、紅血球變形、血漿凝血因子減少、凝血時間延長等現象,甚至會出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造成全身性凝血功能異常,增加出血及栓塞風險、肝指數上升、高膽色素血症,在嚴重的患者甚至還會有肝膜下血腫及肝破裂的現象、痙攣而痙攣是屬於大發作且危險的表現,嚴重時可能導致母體呼吸中斷及胎兒腦部缺氧。

醫師的診斷
  子癲前症的診斷必須包括發生在妊娠20週以後的血壓上升(間隔六小時以上的兩次血壓測量都在140/90mmHg以上,或是收縮壓上升30mmHg或舒張壓上升15mmHg以上時就可診斷為高血壓),同時有全身性水腫或蛋白尿。

嚴重型子癲前症說明如下
*血壓大於160/110mmHg。
*24小時蛋白尿大於5公克或3+~4+。
*24小時尿量少於400c.c.。
*腦部或視覺異常、肺水腫、上腹痛、肝功能異常、血小板減少。

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與臨床處置
●孕媽咪居家應注意事項
按時規律產前檢查、自行監測血壓、控制體重、飲食控制。
●臨床處置
除了住院治療及控制血壓之外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卓越機構(NICE)建議有子癲前症風險的孕婦,可以從12週以前開始服用阿斯匹靈,直到35週為止,降低血液濃稠度,減少血管的發炎和阻塞,進而改善胎盤功能。
根據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高風險的孕婦,建議於懷孕第16週前治療可以顯著降低80%發生子癲前症以及減少60%胎兒因子癲前症死亡,16週後治療則效果較不顯著。
所以在懷孕早期篩檢,高風險者可即早接受治療,便能有效預防及降低子癲前症可能對孕婦及胎兒的傷害,然而最佳治療方式就是評估母體與胎兒選擇最適當時機生產。

如何注意與預防子癲前症
子癲前症多在懷孕20週之後才出現高血壓與水腫的徵狀,甚至到37週才發病,但經過最近幾年來的積極研究,已發展到可在第一孕期(懷孕11-13週)抽血檢測胎盤生長因子(PIGF)懷孕相關血漿蛋白A(PAPP-A)做早期篩檢預測,提早預測子癲前症,並讓醫師了解孕婦是否為高風險群,進而提供防治方式。

以下任一情況之懷孕婦女,建議進行子癲前症篩檢:
*初胎懷孕婦女
*懷孕年齡超過 34歲者
*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6.1者
*懷孕前已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病者
*雙親任一方有家族病史者或曾經罹患子癲前症者
*擔心罹患子癲前症者

醫師的叮嚀
懷孕是件令人喜悅的事,在準備懷孕或懷孕期間定期接受產檢、積極參與雙親教室講座、隨時提高警覺、調整生活型態以降低子癲前症發生機率,做到預防勝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