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20年初COVID-19大流行以來,全球已有5億多人染疫,死亡人數超過600萬人,康復者中超過8000萬人出現長期的症狀「長新冠」(Long COVID-19)
長新冠的定義,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了參考定義如下:
1.個案疑或確診是COVID-19,在發病三個月後,症狀仍持續存在長達至少二個月。
2.無法發現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或其他診斷可以解釋。
3.這些症狀可能是康復後再出現的,也可以是從COVID-19急性期症狀出現後就一直持續存在的。
4.症狀可能起起伏伏或消失後再復發。
因此嚴格地說,COVID-19發病後3個月,臨床症狀持續不到2個月,就不算長新冠;長新冠通常可持續半年以上,甚至超過一年。
長新冠為何會發生?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
美國醫學協會(AMA)的指南提及,長新冠分為三大種類:
1.因感染病毒而造成的直接性細胞損傷。
2.中重症者於住院時所引起。
3.康復後才出現相關症狀。
長新冠的發作時間目前仍難以定論,可能與患者本身的健康程度,是否施打疫苗有所關聯。
英國國民保健署傳染病專家David Strain表示,根據現有的資料可得知四類民眾染疫後較容易出現長新冠現象:
第一類:血栓與微血管有損傷者(如:心血管疾病)。
第二類:先天免疫缺陷者。(如:免疫缺陷症)
第三類:神經系統異常者。
第四類:新陳代謝系統受損者。(如:糖尿病、胰島素阻抗)
另有研究顯示,與長新冠風險有關的因子包括:老人(大於70歲)、發病第一週出現多樣症狀者(超過5種症狀)、感染性期病毒量較高者、有自體抗體存在者、有慢性心肺病史者、肥胖、女性(40-60歲)、未接受疫苗接種者及重症住院等。
《新冠病毒可能使微血管阻塞,導致體內細胞中的「粒腺體」迅速受損,這也是為什麼罹患長新冠的患者容易筋疲力盡。》
Strain列舉《Biochemicd Journal》的研究表示,血液中微小的「凝塊」,可能透過阻止氧氣輸送到身體組織,產生長期新冠症狀。也就是說體內血管氧氣運送功能不佳者,罹患長新冠的機率將會增加。
《歐洲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大會上發佈的研究指出「迷走神經」的損傷是眾多長新冠症狀發生的原因之一。350名受試者中,有60%出現心率異常、頭暈與腸胃問題,被認為與迷走神經的受損息息相關。不過,研究團隊表示,長新冠至少與200多種不同的症狀有關,神經損傷並不能解釋所有患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