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改變,醫療照護也一直不斷地進步,目前的醫療模式仍單向地把醫療專業放在前端,並未真正瞭解病人及家屬間是否已經正確接收到院方即將提供的醫療處置方式及後續可能發生的問題,以致造成許多因未達到病患預期的結果或誤解而產生的醫療爭議事件。
『病人安全』是醫療照護中最重要,亦是最基本的一環,更是所有醫護人員共同努力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及建構安全醫療環境的最大考量。
何謂醫病共享決策?
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這個名詞最早是1982年美國以病人為中心照護的共同福祉計畫上,為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而提出。在1997年由Charles提出操作型定義,至少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共享決策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療執行過程,兼具知識、溝通和尊重此三元素,目的是讓醫療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能夠共同享有現有的實證醫療結果,結合病人自身的偏好跟價值,提供病人所有可考量的選擇,並由臨床人員和病人共同參與醫療照護,達成醫療決策共識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
為什麼要推動醫病共享決策?
依據衛生福利部病人安全年度目標八「鼓勵民眾及其家屬參與病人安全」2014年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年報(TPR):可能因「溝通因素」引起的病安事件中,有31.6%屬於「醫療團隊與病人間」的溝通問題。
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狀況
1.應避免透過家屬代表轉述,容易造成傳達錯誤以致產生醫療認知的差距,希望病人及家屬共同參與討論。
2.當醫療團隊跟病人及家屬間未達到共識前,需要雙向耐心的溝通並傾聽所有醫療過程包括風險及併發症,直到確定雙方達成共識為止。
3.病人疾病上的複雜度增加。
4.醫師的病人太多,擔心溝通時間有限。
5.病人或家屬任意採信未經證實或不明來源的說法如網路…等,而產生對醫師的質疑及專業上的判斷。
6.需要病人正確表達心中真正的想法,其中包含個人喜好和價值觀,廣至情緒變化。